給寶寶取名字:福客民俗

請輸入關鍵詞:

給寶寶取名字:福客民俗

  倉頡廟位於白水縣城東北30公里處的史官鄉武莊村北,每年農曆谷雨期間舉行廟會活動。倉頡造字的事跡在《史記》、《讀書》、《荀子》、《呂氏春秋》和《淮南子》等書中有記載。(部分圖片由顧家林提供)

  倉頡廟照壁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白水縣陽武村人,享年110歲,曾任軒轅黃帝左史官,我國原始文字創造者,我國官史制度及姓氏草創人之一。傳說侯岡頡作史官時,人們都用結繩辦法錄史記事,有次從繩結記錄的史書中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辭官雲遊天下,遍訪錄史記事好辦法。獨居深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出各種素材,創造出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首創了「鳥跡書」。黃帝感他功績過人,賜他「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倉)。傳說他的這一功勞感動得玉皇大帝賜給人間一場谷子雨。

  倉頡造字的傳說始於黃帝時代,倉頡去世後,當地百姓在其墓葬塚處修建了廟宇,並將這裡的村莊取名為「史官村」。史載東漢延熹年間(公元158 -167年)始建倉頡廟。2001年6月國務院批准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2006年谷雨當天王光英副委員長曾親臨祭祀。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白水縣陽武村人,傳為軒轅黃帝左史官。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了「鳥跡書」,一時間,「神鬼泣,天谷雨」。被人們尊為「文字始祖」——中國文字的創造者。

  倉頡去世後,當地百姓在其墓葬處修有廟宇,並將這裡的村莊取名為「史官村」。倉頡廟歷史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廟史已有1800餘年。倉頡廟高垣厚牆,格局完整,主體有山門、東西戲樓、前殿、報廳、中殿、寢殿、鐘鼓樓、東西廂房等。共計70間。緊貼後殿為倉頡墓塚和墓園。廟內現存建築年代多為元、明、清三朝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元代修建的寢殿,以蒿木為前殿大檁,長16米,粗55厘米,逕勻體直,世所罕見。

  漢文字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及遠大的發展前景,特別是倉頡文化旨在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決定了倉頡廟將會成為國內外旅遊市場的熱點。

  倉頡廟是國內唯一僅存的紀念文字發明創造的廟宇,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白水縣城東北35公里處的史官鄉,地處黃龍山脈的南麓,地形南低北高,屬較為平緩的塬坡地。廟東一里多為武莊村,相傳倉頡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過;廟南一里餘為史官村,是後人為紀念倉頡,以其官職為村名;廟西北方向約五里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縣衙所在地;廟西南方向約二十公里有揚武村,是倉頡的出生地。

  倉頡廟歷史悠久,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一定規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廟史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無文字記載的歷史,據民間傳說,則可上溯至黃帝時代。

  倉頡廟區佔地十七畝,基本形狀為長方形。廟牆內南北長140餘米,東西寬約48米,北邊較南邊略寬之,佔地約10畝。

  倉頡廟內建築,沿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為照壁、山門、東西戲樓、前殿、鐘鼓樓、報廳、正殿、後殿及東西廂房,共計70間。緊貼後殿為倉頡墓塚和墓園。廟內現存建築年代多為元、明、清三朝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

  倉頡廟內歷代碑石眾多,雖經戰亂多有散失,現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陣列於前殿之內。其中倉聖鳥跡書碑,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石碑年代從東漢起,歷魏、五胡十六國、唐、宋、元、明、清至民國。早期的有東漢延熹五年《倉頡廟碑》、是金石學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國時的《廣武將軍碑》、唐《倉公碑》、宋代《大宋倉公碑》等。近代有於右於仁先生、陶峙岳將軍、朱慶瀾將軍題寫的匾額、對聯等留存於廟內殿堂之上。

                                   

  解放戰爭時期,西北人民野戰軍司令部在此整訓幹部。彭德懷、賀龍曾親瞻廟容並嚴令保護,題寫「保護文物古跡,任何人不得隨意破壞」的命令。

                                   

  廟院內古柏參天、鬱鬱蔥蔥,生長茂盛,東漢延熹五年之「倉頡廟碑」即載當時「廟內古柏鬱鬱蔥蔥」。共計有古柏46株,古槐10餘株,枝葉覆蓋交通,虯枝盤旋,各具姿態,因各得其名,曰:「二龍戲珠」、「丹鳳朝陽」、「奎星點元」、「青龍戲柏」、

  「獸龍戲牡丹」、「獅子」、「寶蓮燈」、「龍爪柏」、「柏抱槐」等。「奎星點元」為漢前古柏,高達17米,樹圍7.25米。塚上一柏,枝桿四出輪流榮枯,稱

給寶寶取名字:福客民俗相關內容
取名免費測名字
男孩取名大全
女孩取名大全
英文名字大全
免費取名參考
性格測試命理分析
取名網取名參考
取名網黃歷萬年曆
取名網實用查詢
情侶測試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