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聱
簡體:聱
繁體:聱
讀音:ao
拼音:ao
部首:耳
五行:土
聱〈形〉
(形聲。從耳敖聲。本義:不接受意見)
同本義 [perverse]
聱,不入人語也。--《廣雅》
彼誚為聱者,為其不相從聽。--元結《自釋》
又如:聱牙(乖忤,牴觸。亦謂與人意見不同,不隨世俗)
文詞艱澀 [involved and abstruse]。如:聱牙戟口(聱牙詘曲,聱牙詰曲,聱牙詰屈。都形容文辭艱澀難讀);聱屈(拗口難讀)
聱牙
[crotchety writing] 文句彆扭,讀不上口
聱ao話不順耳。不接受他人意見。[聱牙]讀念文句不順口。
────────────────—
聱you 1.眾聲雜作貌。參見"聱耴"﹑"聱聱"。
聱字編碼:
五筆98:GQTB 倉頡:GKSJ 四角號碼:58401 UniCode碼:U+8071 規範漢字編號:6033
聱字出處:
[說文解字]:編號7784,第12捲上,耳部第33字 [康熙字典]:頁969第11
起名字典:
聱
暫無。(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0次)
康熙字典:
聱
康熙筆畫:16畫
ao
1<形>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新唐書?元結傳》:「彼誚以~者,為其不相從聽。」
2<形>文詞念著不順口。《朱子語類》:「某嘗患《尚書》難讀,後來先將文義分明者讀之,~訛者且未讀。」」
【聱牙】1.文詞艱澀,讀不順口 。《進學解》:「周誥殷盤,佶屈~。」2.違背;牴觸;不和諧。蘇軾《上皇帝書》:「其間一事~,常至終身淪棄。」3.樹枝長短不齊,錯綜突起 。朱熹《枯大》:「百年蟠木老~,偃蹇春風不肯花。」
【聱岈】aoya形容山勢突兀。柳宗元《晉問》:「其高壯則騰突撐拒,~鬱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