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敦
簡體:敦
繁體:敦
讀音:dūn
拼音:dun
部首:攵
五行:火
出外吉祥,清雅英敏,中年吉祥,晚年隆昌幸福,忌车怕水。
敦
(形声。从“攴”,表示与以手持械的动作有关。本义:投掷)
厚道。诚朴宽厚;厚重;笃实 [honest;sincere]
说礼乐而敦诗书。--《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乞言,从求善言,可以为政者,敦使受之。--《诗·行苇·序》郑笺
尽力莫如敦笃。--《左传·成公十三年》
敦祗恭厚。--《韩非子·难言》
乐者敦和。--《礼记·乐记》
乃夫敦乐而无忧。--《礼记·乐记》
敦外亲。--《汉书·鲍宣传》
又如:敦雅(敦厚文雅);敦固(敦厚巩固);敦笃(敦厚笃实);敦勉(敦厚勤勉);敦至(笃实周全);敦善(敦良,敦厚善良)
厚实 [thick]
使虞敦匠。-
敦 dūn
1诚恳:~请。
2姓。
【敦促】诚恳地催促。
【敦厚】忠厚。
【敦煌石窟】中国著名石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县东南。前秦建元二年(366),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历经隋、唐以至元代,均有所修建。现尚存有壁画和雕塑作品的共486窟,计有壁画12万平方米,造像2415尊。壁画包括本生、佛传、经变、供养人和建筑彩画图案等;造像都是泥塑,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从4世纪到14世纪的部分社会生活及历代造型艺术的发展情况。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发现藏经洞后,窟内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遭到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等外国掠夺者的大量盗窃和破坏。建国后设立敦煌文物研究所,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名录。又名千佛洞、莫高窟。
【敦刻尔克撤退】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盟军从法国向英国的一次大撤退。1940年5月,德军侵入比利时,击败英法盟军。在比利时境内的英法盟军约40万人,约有34万人经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海港通过英吉利海峡撤至英国,避免了主要军事力量全军覆没的危险。
【敦请】诚心地邀请。
【敦实】(人或物)粗短而结实。
────────────────—
敦duī 1.治理,管理。 2.投掷;捶击。 3.独处貌。 4.比试。
────────────────—
敦dui 1.古代食器。用以盛黍、稷、稻、粱等。形状较多。一般为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圈足的敦,盖上多有提柄。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2.指形制较大的酒器。 3.通"憝"。怨恨,怨怒。
────────────────—
敦dun 1.竖。 2.同"墩"。土堆。 3.指形状似土堆的东西。
────────────────—
敦tun 1.布陈,屯聚。 2.古时军伍编制单位。参见"敦长"。
────────────────—
敦tuan 1.聚拢貌。 2.谓聚拢。 3.通"团"。圆形。参见"敦瓜"。
────────────────—
敦diāo 1.雕画,文饰。参见"敦弓"、"敦琢"。
敦字編碼:
五筆98:YBTY 倉頡:YDOK 四角號碼:08440 UniCode碼:U+6566 規範漢字編號:2729
敦字出處:
[說文解字]:編號2029,第03卷下,部第45字 [康熙字典]:頁473第08
起名字典:
敦
意為誠懇、厚道。(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24770次)
康熙字典:
敦
康熙筆畫:12畫
dūn
1厚。《國語?周語上》:「夫民之大事在農,……~龐純固,於是乎成。」《荀子?儒效》:「知之而不行,雖~必困。」(知道正確的道理而不去實行,即使知識淵博,也一定會處於困境。)
【引】厚道。《韓非子?難言》:「~祇恭厚。」
【又】注重,推崇。謝朓《賦貧民田》詩:「~本抑工商,均業省兼併。」
2<動>敦促;督促。《晉書?謝安傳》:「累下郡縣~逼,不得已赴召。」
tun
通「屯」。駐紮。揚雄《甘泉賦》:「~萬騎於中營兮,方玉車之千乘。」
dui
古時盛黍稷的器具。《禮記?明堂位》:「有虞氏之兩~。」
diāo
通「雕」。彩畫;刻畫。《詩經?大雅?行葦》:「~弓既堅,四鍭既鈞。」
tuan
1團;園。《詩經?豳風?東山》:「有~瓜苦,烝在栗薪。」
2<形>聚攏的樣子。《詩經?大雅?行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
【敦本】注重根本。本,指農業。
【敦龐】富足。敦厚、淳樸。
【敦序】分其次序而親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