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耳
簡體:耳
繁體:耳
讀音:ěr
拼音:er
部首:耳
五行:火
一生清雅伶俐,幼年辛苦,刑偶伤子,中年多灾,晚年享福。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ear]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听觉,听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识,耳性(
耳 ěr
1〈古〉语气词。表示肯定或的意思:且吾所为者极难~。(《史记·刺客列传》)、如反覆手~。(《史记·陆贾传》)
2耳朵:~聋。
3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
4位置在两旁的:~门(大门两旁的小门)。
【耳鬓厮磨】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青年男女之间十分亲近)。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厮:相互。
【耳聪目明】形容视听灵敏。
【耳目】
1见闻:~不广。
2替人刺探消息的人。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中受影响。濡:沾湿;润泽。
【耳食之谈】见【耳食之言】。
【耳食之言】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又作耳食之谈。
【耳熟能详】听得多了,也就能详尽地说出来。
【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而且凑近耳朵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地教导。耳提:附耳。面:当面。
【耳蜗】〈生〉内耳的组成部分。形似蜗牛壳,故名。内有淋巴液和听神经,是听觉感受器官。
【耳咽管】见【咽鼓管】。
【耳语】凑近别人耳朵小声说话。
────────────────—
耳reng 1.见"耳孙"。
耳字編碼:
五筆98:BGHG 倉頡:SJ 四角號碼:10400 UniCode碼:U+8033 規範漢字編號:0369
耳字出處:
[說文解字]:編號7752,第12捲上,耳部第1字 [康熙字典]:頁965第05
起名字典:
耳
指耳朵或形狀像耳朵的東西。(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650次)
康熙字典:
耳
康熙筆畫:6畫
ěr
1<名>耳朵。《鄒忌諷齊王納諫》:「聞寡人之~者,受下賞。」 《陋室銘》:「無絲竹之亂~。」 《石鍾山記》:「事不目見~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2<名>形狀像耳朵的東西。如「木耳」、「銀耳」
3<動>聽說;耳聞。《漢書?外戚傳》:「又~曩者所夢日符。」
4兼詞,相當於「而已」,譯作「罷了」。《莊暴見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 《赤壁之戰》:「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非心服也。」
5<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與我同~。」 《赤壁之戰》:「田橫,齊之壯士~。」
6<形>位置在兩旁的。「耳門」、「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