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跡
簡體:跡
繁體:跡
讀音:ji
拼音:ji
部首:辶
五行:火
憂心勞神,損丁破財,中年多勞,晚年吉祥但多災。
跡
同本義 [footmark]
趙主父令工施鉤梯而緣播吾(山名),刻疏人跡其上。--《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又如:浪跡天涯;人跡(人的足跡);人跡罕至;跡蹈(重複走過的路);跡狀(行跡);跡響(蹤跡和聲響)
留下的印子 [mark]
蟆入草間,躡跡披求。--《聊齋誌異·促織》
又如:痕跡;血跡;筆跡;墨跡
前人留下的事物(主要指建築或器物) [remains]
故平公之跡不可明也。--《韓非子·難一》
又如:古跡;勝跡;古城牆的遺跡;史跡;跡相(表露出來的不很顯著的情況,可藉以推斷過去或將來)
通「績」。功勞 [achievement;merit]
如是則其跡長矣。--《
跡(跡、蹟)ji
⒈腳印:留有足~。尋覓蹤~。〈引〉留下的印子,或前人遺留下的事物(多指建築或器物):痕~。保存遺~。保護古~。
⒉重要的,奇特的事情:事~。奇~。
⒊[跡象]表露出的不明顯的痕跡、現象,可以用於推斷事物的過去和發展。
────────────────—
跡jī 1.腳印;足跡。 2.痕跡。 3.指手跡。 4.形跡;行動。 5.業績;事跡。 6.追蹤;追尋。 7.至;蹈。 8.遵循;倣傚。 9.考核;推究。 10.量詞。相當於"步"。
跡字編碼:
五筆98:YOPI 倉頡:YYLC 四角號碼:30303 UniCode碼:U+8FF9 規範漢字編號:1623
跡字出處:
[說文解字]:編號1092,第02卷下,部第2字 [康熙字典]:頁1255第26
起名字典:
跡
意指腳印,足跡,痕跡,形跡,事跡,倣傚等。(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1040次)
康熙字典:
跡
康熙筆畫:13畫
ji
1<名>腳印。枚乘《上書諫吳王》:「人性有畏其影而惡其~者。」
【引】<名>痕跡;遺跡。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冶城訪古~,猶有謝安墩。」
【又】<名>事跡。《史記?秦始皇本紀》:「從臣思~。」
2<動>推究;考察。賈誼《治安策》:「臣竊~前事,大抵強者先反。」
3<名>人物形象。韓愈《送楊少尹序》:「漢史既傳其事,而後世工畫者又圖其~,至今照人耳目。」
4<動>追蹤;搜尋。《漢書?郊祀志》:「臣愚不足以~古文。」
【跡捕】跟蹤追捕。
【跡察】探尋蹤跡,考察緣故。
【跡跡】徘徊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