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迷
簡體:迷
繁體:迷
讀音:mi
拼音:mi
部首:辶
五行:水
迷
(形聲。從,米聲。本義:迷路;分辨不清)
同本義 [be lost;be confused]
迷,惑也。--《說文》
烈風雷雨弗迷。--《書·舜典》
凡夫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之,則為迷。--《韓非子·解老》
及行迷之未遠。--《離騷》
迷不知寵之門。--《楚辭·惜誦》
迷其所在。--《聊齋誌異·促織》
入漵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楚辭·九章·涉江》
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杜牧《阿房宮賦》
遂迷,不復得路。--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其若迷。--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無迷其途。
道中迷霧。--清·姚鼐《登
迷mi
⒈分辨不清:~航。~途知返。
⒉神智昏亂:~糊。~亂。
⒊沉醉,對某種事物產生特殊的眷戀:~戀。
⒋入迷於某種事物的人:球~。養兔~。
⒌誘惑,陶醉:~惑。景色~人。
⒍[迷信]
1信仰神仙鬼怪和命運等:愚昧者~信。~信者愚昧。對於搞~信活動者,按治安法規處罰;若有罪行,則按《刑法》懲辦。
2盲目信仰和崇拜:切莫~信。
迷字編碼:
五筆98:OPI 倉頡:YFD 四角號碼:39309 UniCode碼:U+8FF7 規範漢字編號:1647
迷字出處:
[說文解字]:編號1166,第02卷下,部第76字 [康熙字典]:頁1255第23
起名字典:
迷
本義:迷路;分辨不清。也指沉醉,對某種事物產生特殊的眷戀。(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2100次)
康熙字典:
迷
康熙筆畫:13畫
mi
1<動>分辨不清;迷亂。《歸去來兮辭》:「實~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又】<動使動>使……迷亂;使……看不清。《錢塘湖春行》:「亂花漸欲~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2<動>迷戀;沉醉。《夢遊天姥吟留別》:「千巖萬轉路不定,~花倚石忽已暝。」
3<動>瀰漫。杜甫《送靈州李判官》:「血戰乾坤赤,氛~日月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