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芻
簡體:
繁體:芻
讀音:chu
拼音:chu
部首:
五行:金
芻字編碼:
五筆98:QVF 倉頡:NSM 四角號碼:27177 UniCode碼:U+520D 規範漢字編號:3550
芻字出處:
[康熙字典]:頁137第02
起名字典:
芻
意指割草。(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120次)
康熙字典:
芻
康熙筆畫:10畫
chu
1<動>割草。《漢書?趙充國傳》:「~牧田中。」
2<名>牲口吃的草。《李愬雪夜入蔡州》:「民爭負薪~助之。」
3<名>用草餵養的牲口。《史記?貨殖列傳序》:「口欲窮~豢之味。」
【芻狗】古代束草為狗,供祭祀用,祭後棄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老子?五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
【芻豢】泛指牛羊犬豕之類的家畜。《莊子?齊物論》:「民食~,麋鹿食薦。」也指供祭祀用的犧牲。《呂氏春秋?季冬》:「乃命同姓之國,供寢廟之~。」
【芻蕘】1.割草打柴的人;草野之人。《詩經?大雅?板》:「先民有言詢於~。」2.謙辭。李白《與韓荊州書》:「若賜觀~,請給紙筆,兼之書人,然後退掃閒軒,繕寫呈上。」
【芻議】猶「芻言」。草野之人的言論。常用作謙辭。王勃《上絳州上官司馬書》:「霸略近發於輿歌,皇圖不隔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