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城
簡體:城
繁體:城
讀音:cheng
拼音:cheng
部首:土
五行:土
多才巧智,清雅温和,中年成功隆昌,晚年忧心劳神。
城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同本义 [city wall]。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城,所以盛民也。--《说文》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礼运》
使老弱女子乘城。--《史记·田单列传》
百雉而城。--《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
城为保民为之也。--《谷梁传·隐公七年》
城者,可以自守也。--《墨子·七患》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唐·李白《送友人》
又如: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据城守御);城
城 cheng
1城市。
2城墙:万里长~。
3城墙以内的地方:西~区。
【城邦】古代奴隶制城市国家。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农村构成。以前8世纪左右的古希腊的城邦最为典型。通常实行奴隶主的贵族政治或民主政治。
【城堡】堡垒式的小城。
【城池】城墙和护城河。也指城市。
【城府】旧指城市和官署。比喻待人接物的心机:~很深、胸无~(指为人坦率)。
【城郭】泛指城市。城:内城的墙。郭:外城的墙。
【城隍】
1指护城河。
2道教所信奉的管理城市的神。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失火,用护城河里的水来救火,水干了,鱼也就死了。比喻无故受牵连而遭受祸害或损失。
【城阙】城门两侧的望楼。引申指京城、宫阙。
【城市】人口集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聚集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历史上手工业和农业分离、阶级和国家出现时产生的。现代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城市规划】城市各项建设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内容包括: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项建设。
【城市化】指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城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也包括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又称城镇化。
【城市贫民】城市中无固定职业,依靠自己劳动为生的贫苦的人。
【城下之盟】敌军兵临城下被迫签订的条约。后泛指被迫所签的屈辱性条约。
────────────────—
城cheng
⒈〈古〉为了防卫而建筑的高墙:万里长~。黑云压城~欲摧。
⒉泛指都市:~郭。攻~不怕坚。美化~市。~乡交流。
城字編碼:
五筆98:FDNN 倉頡:GIHS 四角號碼:43150 UniCode碼:U+57CE 規範漢字編號:1373
城字出處:
[說文解字]:編號9034,第13卷下,土部第63字 [康熙字典]:頁229第32
起名字典:
城
意為城市,城牆。後泛指都市。(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95260次)
康熙字典:
城
康熙筆畫:10畫
cheng
1<名>城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動>築城;修築城牆。《韓非子?說林》:「靖郭君將~薛,客多以諫者。」
3<名>城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辨】城,郭。「城」與「郭」並稱時,「城」指內城,「郭」指外城。「城」、「郭」連用時,泛指城。
【城池】城牆和護城河。《戰國策?中山策》:「百姓心離,~不修,既無良臣,又無守備。」後泛指城市,城邑。
【城堞】城上女牆。
【城府】1.城市及官署。杜甫《別蔡十四著作》詩:「主人薨~,扶櫬歸鹹秦。」2.比喻心機深隱難測。《宋史?傅堯俞傳》:「堯俞厚重寡言,遇人不設~,人自不忍欺。」
【城郭】內城的牆叫城,外城的牆叫郭。連用指城市。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楚因焚燒其~,系虜其子女。」
【城隍】1.城牆和護城河。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起苑囿。」2.指城邑。寒山《詩》一六七:「儂家暫下山,入到~裡。」3.護城之神。《北齊書?慕容儼傳》:「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神,公私每有祈禱。」
【城門失火】比喻無端受牽連而遭禍害。
【城闕】1.城門兩邊的望樓。《詩經?鄭風?子衿》:「挑兮達兮,在~兮。」2.宮殿;京城。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鞭撻其夫家,聚斂貢~。」
【城社】1.城池和祭地神的土壇。2.指邦國。3.比喻權勢、靠山。《舊唐書?薛存誠傳》:「倚中人為~,吏不敢繩。」
【城下之盟】敵人逼臨城下時被迫簽訂的屈辱和約。《左傳?桓公十二年》:「楚伐絞……大敗之,為~而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