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頓
簡體:頓
繁體:頓
讀音:dun
拼音:dun
部首:頁
五行:火
刑偶傷子,身弱短壽,二子吉祥,中年吉祥,晚年勞神。
頓
(形聲。從頁,屯聲。從「頁」,表示與頭有關。本義:叩頭,磕頭)
同本義 [kowtow]
頓,下首也。--《說文》
二曰頓首。--《周禮·大祝》。注:「拜頭叩地也。」
又如:頓顙(屈膝下拜,以額叩地,多在請罪投降時用);頓築(以頭或物撞地);頓頭(磕頭);頓膝(下跪)
用腳底或用腳使勁往下踩 [stamp]
頓足失色。--《聊齋誌異·促織》
牽衣頓足攔道哭。--唐·杜甫《兵車行》
又如:頓腳;頓足(以足跺地。形容著急、悲痛的樣子)
倒下,跌倒 [fall]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孫子·謀攻》
又如:頓僕(僵仆);頓落(低落);頓碌(折騰);頓斃(倒斃)
頓 dun
1稍停:停~。
2忽然;立刻:~悟。
3用頭或手叩地:~首。
4處理;安置:安~。
5量詞。用於吃飯、勸說等行為的次數:三~飯。
6書法上指用力使筆著(zhuo)紙而暫不移動。
7姓。
【頓挫】停頓轉折。多形容聲音和諧悅耳,節奏感強。
【頓號】標點符號的一種,即,表示一句話中並列的詞或詞組之間的停頓。
【頓開茅塞】見【茅塞頓開】。
【頓然】忽然;一下子。
【頓首】叩頭;磕頭。舊時多用於書信的起頭或末尾。
【頓音】縮短音符時值,使音與音不相連貫的一種奏(唱)法。聽起來富於彈跳性。又稱斷音。
────────────────—
頓du 1.見"冒頓"。
頓字編碼:
五筆98:GBNM 倉頡:PUMBO 四角號碼:51782 UniCode碼:U+987F 規範漢字編號:1877
頓字出處:
[康熙字典]:頁1410第45
起名字典:
頓
意為忽然,立刻,稍停。(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1910次)
康熙字典:
頓
康熙筆畫:13畫
dun
1<動>以頭叩地。《中山狼傳》:「因~首杖下,俯伏聽命。」
2<動>用足跺地。《兵車行》:「牽衣~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3<動>上下抖動使整齊。《琵琶行》:「沉吟放撥插弦中,整~衣裳起斂容。」
4<動>停留;屯駐。《史記?李將軍列傳》:「就善水草~捨。」
【又】<名>停宿的地方。《海瑞傳》:「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由是怨頗興。」
5<形>困頓;疲弊。《謀攻》:「故民不~而利可金。」
6<副>馬上;立刻。《訓儉示康》:「家人習奢已久,不能~儉,必致失所。」
7<形>通「鈍」,不鋒利。《墨子?辭過》:「兵革不~,士兵不勞,足以征不服。」
8<動>捨棄。曹植《七啟》:「~綱縱網。」
9<量>一次;一回。《范進中舉》:「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
十春秋時國名。故址在今河南項城縣。
zhūn
見「頓頓」。
du
冒(mo)頓,漢初匈奴族一個單于的名字。
【頓頓】zhūnzhūn誠懇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