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赧
簡體:赧
繁體:赧
讀音:nǎn
拼音:nan
部首:赤
五行:火
赧〈形〉
(形声。从赤,声。脸红,故从赤。本义:因惭愧而脸红)
同本义 [blushing]
大赧而归,填恨低首。--柳宗元《乞巧文》
鬼即赧愧而退。--刘义庆《幽明录》
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赧颜(羞惭脸红;惭愧);赧愧(羞惭)
忧惧 [worried]
夫子践位则退,自退则敬,否则赧。--《国语·楚语》
赧红
[blushing] 因害羞而脸色发红
赧然
[embarrassed] 形容难为情的样子,羞愧的样子
观其色赧赧然。--《孟子·滕文公下》
赧然一笑
赧然不能启口
赧nǎn因害羞或惭愧而脸红:羞~。~然汗下。
赧字編碼:
五筆98:FOBC 倉頡:GCSLE 四角號碼:47247 UniCode碼:U+8D67 規範漢字編號:4725
赧字出處:
[說文解字]:編號6554,第10卷下,赤部第4字 [康熙字典]:頁1214第03
起名字典:
赧
因慚愧而臉紅。(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110次)
康熙字典:
赧
康熙筆畫:12畫
nǎn
1<動>(因羞愧等)臉色泛紅。《孟子?滕文公》:「未同而言,觀其色~然。」《訓儉示康》:「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棄去之。」
2<動>憂懼。《國語?楚語上》:「夫子踐位則退,自退則敬,不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