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
一、尋根溯祖公孫複姓起源很多。春秋時,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按照周朝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太子,其他的兒子便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他們的後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孫為姓,因此,公孫並非一族一姓的後人。最初出現的公孫氏是在上古時期。《路史》載:"神農用母弟勖,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軒轅帝初名公孫,後改姬。"《廣韻》載:"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通志》載:"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或眼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公孫姓望族居扶風(今陝西咸陽東)、高陽。
二、郡望堂號
1、"白馬堂":後漢公孫瓚被封為討虜將軍,屢次打敗胡虜,除遼東屬國長史。常乘白馬,烏桓怕他,互相告語:"我們要避開白馬長史。"
2、"忠義堂":春秋時公孫杵臼和程嬰都是趙朔的門客。趙朔為屠岸賈所殺,朔妻遺腹生一子。杵臼和程嬰設計保存趙氏孤兒:杵臼把自己的兒子藏在山中,派程嬰向屠岸賈回報說是趙氏孤兒。屠岸賈就把公孫杵臼的兒子當成趙氏孤兒和公孫杵臼一起殺了。程嬰保護著趙氏孤兒長大成人,終於報了趙朔被殺之仇。人稱公孫杵臼捨掉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的命存主人之孤,既忠且義。
三、歷史名人
公孫鞅--即商鞅。戰國時衛國人。後因在秦國變法有功封商十五邑,號商君,因稱商鞅。他先在魏國未得重用,而後投秦孝公主持變法,在兩次變法中,他"法不阿貴",推行新法。在孝公死後,被陷害車裂而死,遺有《商鞅方升》等書。
公孫戌--戰國時齊國人。是為孟嘗君門人,自言有三大喜:其一喜諫而得聽;其二喜諫而止君之過;其三喜輸象床,孟嘗君稱"喜",目為賢者。
公孫龍--字子秉,戰國時趙國人。名辯思想家,他從嚴格區別事物共性和個性出發,與"異"的矛盾絕對化,認為思維可以脫離"本質"存在,從而提出了"離堅白"、"白馬非馬"的命題。著有《公孫龍子》。
公孫弘--字季。漢朝時淄川人。家貧,以牧豕為業。直到40多歲才學《春秋》雜說。在漢武帝及元光時兩度被拜為博士,曾出使匈奴。後在元朔中升任丞相,封平津侯。《史記.商君列傳》、《漢書》說公孫弘用自己的俸祿供養故人賓客,家無所餘,故後人以他為延攬賢士的典範。
公孫(Gōng sūn )姓出自姬姓,黃帝軒轅的後裔。黃帝軒轅帝曾姓過「公孫」,後來改成姬姓。春秋時,國君將由嫡系長子繼承,立為太子,其他的兒子稱為公子,諸侯的兒子也是公子,而公子的兒子就是公孫。這些公孫們的後代為突出祖出祖先曾有過的皇室血統,就姓公孫。故公孫氏的始祖是黃帝軒轅。
源承姬姓;
宗啟軒轅。
——全聯典指公孫姓的源流。
白馬堂忠義堂孫支挺秀;
扶風郡高陽郡祖德流芳。
——全聯典指公孫姓的郡望和堂號。
書法藏西河劍器;
品行學丞相清風。
——上聯典指唐代教坊舞伎公孫大娘,善舞劍器,名冠一時。書法家懷素曾見她舞西河劍器,遂淨其舞姿化用於書法,從此其草書大有長進,以狂草著名。下聯典指漢代丞相公孫弘,小時候家裡貧窮,漢武帝兩次徵召為博士,後封平津侯。生活儉樸,經常吃糙米,人們都佩服他的勤儉精神。
孟門弟子,問精微之學;
鄭國行人,擅修飾之能。
——上聯典指戰國時齊國人、孟子弟子公孫丑,非常傾慕春秋時齊國大夫管仲、晏嬰,曾向孟子請教他們建功立業的精細隱微的問題。下聯典指春秋時鄭國大夫公孫揮,字子羽,鄭簡公時任行人(掌管朝覲聘問的官)。《論語·憲問》曾說:「鄭國外交辭令的創製,裨湛起草,世叔討論,行人子羽修飾,東裡子產潤色。」
元蔚通經博史,人稱書庫;
上鸞吟詠彈琴,力卻弓旌。
——上聯典指隋代汝南太守公孫景茂,字元蔚,博覽經史,當時人稱為「書庫」。歷任息州刺史、道州刺史、淄州刺史,所到之處,常用自己的薪俸幫助病人、窮人。下聯典指晉代公孫鳳,字上鸞,隱居在九城山谷,冬穿單衣,夏吃餿食,彈琴吟詠,悠然自得。朝廷屢次徵召,不為所動。「弓旌」,為古代徵聘士大夫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