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一、尋根溯祖
1、源於黃帝的後代。遠古時,黃帝之孫叫顓頊,顓頊之孫叫吳回,吳回有個兒子叫陸終,陸終的第二子叫惠連,其子孫便以祖上的名字"惠"命姓,稱惠姓。
2、出自姬姓。周朝時,有個君主叫姬閬,稱號惠王,其後代子孫以祖上的謚號為姓,稱為惠姓。周朝惠王后因忌諱改念XI音.根據民間傳說和有關料佐證,清朝年間,惠氏還增加過新的血液,這就是當時滿族旗人改姓惠。如富察氏——道光年間官拜陝甘總督的惠吉,滿洲鑲黃旗人;同治年間的廣西提督惠慶,出身於正黃旗。此外,瓜爾佳氏、薩爾圖克氏等也改成了惠姓。(這一點與民傳說的惠姓人與富(音)不通婚互相印證。)
二、郡望堂號
【堂號】"景言堂":宋朝時,常熟知縣惠疇,勉勵農民勤於農事,發動人民學文化,表揚獎勵好人,懲罰壞人,把地方治理地很好。他建了一座閣子,丞相在上面題上"景言"兩個字作為對他的旌表。
【郡望】
琅玡郡:秦始皇時置。相當於現在山東省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
扶風:漢武帝時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在今陝西省長安縣西。
三、歷史名人
惠士奇:清代人。他的父親惠周惕、他和他的兒子惠棟,三世都是清代著名的經學家。惠士奇康熙年間中進士,任廣東學政,以經學倡導,士風大振。因病辭官後,在家研究經史,晚年尤精於經。古音古字,皆分別註疏,援引諸史百家之文,以為佐證。著有《易說》、《春秋說》、《琴笛理數考》。
惠生:後魏高僧。孝明帝時,奉太后命與敦煌人宋雲往西域求典,遂至印度而還,得大乘經典一百七十部,著有《使西域記》。
戰國時有哲學家惠施,宋代有太常博士惠直、高僧惠勤,元代有學者惠希孟。
惠(Hui)姓源於黃帝之孫顓頊的後代,以祖字為氏。遠古時,顓頊之曾孫陸終的第二子叫惠連,其子孫便以祖上的名字「惠」命姓,稱惠姓。得姓始祖:周惠王。周惠王是周朝的十七代君主,於公元前676年至前653年之際,君臨天下25年,這位天子駕崩之後,其子孫以謚為氏而姓了惠。
姓源沿祖字;
郡望出扶風。
——全聯典出惠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芳名不去直;
聰慧必中規。
——上聯典指宋·惠直,初名直方,後去方名直。下聯典指元·惠希孟,性聰慧,博涉群書,奉兄撫弟,篤愛無間,著有《雜禮纂要》《家范》等書。
名士蒙莊為友;
仲孺經史傳家。
——上聯典指戰國時哲學家惠施,與莊子為友。莊子曾稱他「多方術,書五車」。下聯典指清代經學家惠士奇,字仲孺,人稱紅豆先生。官編修,督學廣東。有《易說》《禮說》《春秋說》等。
高僧求典籍得大乘百部;
名士問春秋著詩說三書。
——上聯典指後魏高僧惠生。孝明帝時奉太后命往西域求典,遂至印度而還,得大乘經典一百七十部。下聯典指清代經學家惠周惕。說詩尤解人頤。博而不蕪,辨而不詭於正。著有《詩說》《春秋問》等。
附:
蒙莊為友;
經史傳家。
——佚名撰惠姓宗祠聯。上聯典指戰國時哲學家、名家代表人物惠施。下聯典指清代經學家惠士奇。
六經尊服鄭;
百行法程朱。
——此聯為清代漢學大師、經學家惠士奇撰書聯。錢大昕在《潛研堂文集》中評論說:「惠氏世守古學,而先生所得尤深,擬諸漢儒,當在何邵公(休)、服子慎(虔)之間,馬融、趙歧輩不能及也。」
惠姓寶寶起名字最好不用聲母是g.k的字為名,雙字名應避免全用h聲母.ui韻母或去聲字。首字最好不用零聲母或拼音是y.w開頭的字。最好不全用上下結構的字。注意名的意義與"惠"字的"優惠"的含義相連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您的姓氏筆畫為12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