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業要想在中國發財,起個中西合璧的中文名很重要:既要與洋名發音接近,又要有美好意義。像可口可樂、奔馳等就是洋名漢化的成功典範。
但有時,一種語言中的「美味」在另一種語言中會變成「毒藥」。
德國一家著名化工公司第一代產品的中文名叫「霍其士」,說出來有點像「我歧視」,其第二代產品據說叫「希斯特」,讓中國人聯想到「希特勒」;而在美國掀起性革命的壯陽藥Viagra進入中國市場時,早有聰明的中國人搶注了「威爾鋼」或「偉哥」,Viagra被迫改名為「萬艾可」。可這個文氣的名字聽起來像「萬愛客」———「做愛萬次的客人」,這可有傷風化,不符合中國人的習慣。
西方企業進入中國,對待數字也要格外小心。中國人不大喜歡「4」,德國人就不理解,因為「4」在德國是吉利數,與「很多」發音相近。
一家德國廣告公司看準了其中商機,專為德國產品提供中文名字。公司經理紀爾希女士說,他們給商品取的中文名,開始能有1萬個版本,逐級篩選,最後留下1個符合中國習慣的。他們收費不菲,高達5位數。不過,「如果不假思索地把音譯為漢字,在中國可能變成笑話或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