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語‧五帝》中說:「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
五行,指的是五種物質元素,即:水、火、木、金、土。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陰陽家認為,這五種物質是萬物的起源和根據。
戰國時期,五行相生相剋(亦稱相生相勝)的學說頗為流行。樸素唯物論認為:一物對另一物有促進作用,或相互促進,即為「相生」,而一物對另一物起抑製作用,或相互排斥則為「相剋」(亦稱為「相勝」)。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水克火、人克金、金克木、木克士、土克水。
《說文‧五部》中段玉我註:「水火金木土,相剋相生,陰陽交午也。」
五行相生相剋理論是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因素的,對中國天文、歷學、醫學等發展起了很大作用,至今中醫學仍以五行學說來說明臟腑的屬性及其相互關係。比如,中醫認為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等:另外,中醫還在臨床上以五行生勝理論來解釋內臟間互相資生和互相制約關係,如肝能制牌,稱為木克土;脾能養肺,稱為土生金等,在治療方面,如肝病犯脾,則採用抑肝扶脾的治療方法,稱為抑木扶土。
人們為什麼要以五行理論命名呢?
人的思想是社會的產物,社會的意識形態無時不在人的頭腦裡打上烙印。而人的思想是與對自然、社會的認識緊密相關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盛行,使人們把一生中的榮辱禍福繫於五行生剋上去,所以在起名時,力求得到陰陽調和、剛柔相濟,認為這樣可以在一生中逢凶化吉,一帆風順了。這大概就是千百年來,人們不斷以五行理論為根據而命名的緣故吧。
人們是怎樣以五行理論命名的呢?
以五行理論命名始於秦漢時代。當時,主要是把商殷的干支命名法與五行觀點配合而命名。在周秦時代,人們除了有「名」外,還要取「字」,因此主要是以天干配五行,取出「名」和「字」來。如楚公子名壬夫,字子千辛,即以水配金,則水生於金,剛柔相濟。
到了宋代,以五行理論對名更為鳳行,然而,那時卻不重視八字的欠缺,只取五行相生之義用來序輩。
宋代應用五行相生命名法如下:
水生木:父名屬木,則子名應屬火;
火生土:父名屬火,則子名應屬土;
土生金:父名屬土,則子名應屬金;
金生水:父名屬金,則子名應屬水:
水生木;父名屬水,則子名應屬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