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娃
29歲赴港創業
董健的母親董涵英,長安彰儀村人;父親羅甸服,陝西商州羅村人,國民黨黃埔軍校畢業。1949年10月21日,董健在西安出生,當時父親去了台灣,他和姐姐則由母親撫育成人。1979年4月5日,29歲的董健攜妻帶子來到香港。
到香港後他最初在當時最大的軋鋼廠——紹榮鋼鐵廠從事老本行——電工,待站穩腳跟後他便開始尋找商機。曾在碑林區表殼廠工作過的董健對國內的手錶行業十分瞭解,而香港當年的手錶行業很發達,他便萌生了進軍鐘錶業的念頭,在發出多封毛遂自薦信後,一家名為德興鐘錶集團的老闆約他見面,他建議將瑞士表的女式機芯進到內地,國內表廠用自己的殼面針配合,做成女式小表,算國產牌子,就這樣1980年8月董健進了這家公司,任中國部經理。1980年底董健得知深圳欲發展房地產,便說服德興鐘錶集團老闆在深圳投資建起了德興大廈,這是外商在深圳獨資投資的第一家房地產,也是全中國外商獨資投資的首家房地產,而董健為自己成功積累了「第一桶金」。
當老闆
公司起名「建秦」
1984年董健決定成立屬於自己的公司,在給公司取名時,他毫不猶豫地將之取名為香港建秦發展有限公司,「我是長安人,生在西安,長在碑林區,陝西簡稱陝也簡稱秦,我與陝西有著刀割不斷的親情,我的父母和祖輩在這塊土地上繁衍,我不能忘了家鄉。」公司成立後相繼為內地引進了紡織、印刷、皮革、制鞋、包裝、真空鍍鋁、注塑、電腦、電梯、製冷、焊接、通訊、傢俱等先進設備。
返故鄉
情擺一利擺二
「既然取名建秦,就不能當『口頭革命派』」,1991年董健陪父親回陝祭祖,受到商州市黨政領導的熱情接待和鄉親們的歡迎。回港後,董健決定給羅村捐資20萬元建一所希望小學,取名為「建秦希望小學」。1994年董健在長安區杜曲鎮,又捐資20萬元建起了「涵英小學」。從1991年開始董健在咸陽、寶雞、銅川、西安、安康進行了一些工業投資,1996年寶雞長建公司盈利後,他便按照寶雞市規劃,在鳳縣黃牛鋪鎮再次捐資20萬元建起了「長建希望小學」。
「我在陝西的投資情擺一、利擺二,屢敗屢投,沒有退縮,該關的關,該停的停,目前從整體上說所有投資款還沒有收回」,董健對記者介紹說:「但一些主要企業已步入良性循環。」
新項目
嘗盡酸甜苦辣
2000年,董健響應國家「建設山川秀美大西北」的號召,在長安區杜曲鎮彰儀村租地300畝,投資了農業項目———建秦園林。辦證過程中,董健感到內地程序比較複雜、手續繁瑣,為了促進西安投資環境的改進,他將辦理建秦園林手續的過程,如實寫了封信,寄給本報。2000年11月21日本報頭版刊登了全文,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掀起了一場改善投資環境的熱潮。「我在陝西投資有16年了,這裡的硬件條件完善很多,軟件方面政府各職能部門效率也提高很多」,董健對西安投資環境的變化感慨良多。
談起自己傾盡心血建設的建秦園林,董健也有一番「酸甜苦辣」。「我種了40畝櫻桃、30畝杏、10畝桃、5畝李子、2畝柿子、8畝草莓、500米葡萄、1畝核桃、2畝石榴、1畝桑椹、3個大棚、60畝綠化林、50畝月季園,還在40畝的羊場裡種了15畝麥子」,「這幾年水果豐收了,但農產品賣不上價,連工錢都包不住,還有自然災害,今年2000棵秦王大杏結了果,但4月3號一場倒春寒使得杏全部絕收,幾百隻布爾山羊也『全軍覆滅』了。」
「我在西安生活了29年,半路『出家』到了香港,香港雖好,但我的香港話不靈光,人家說我能聽懂,我說人家只能聽懂三成,我又愛說,不說難受,回到西安到處都是熟人,說秦腔也行,唱秦腔也行,我還想報名參加『秦之聲』比賽呢」,「回到陝西,今生無悔」,董健最後對記者這樣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