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寶寶取名字:明星改洋名

請輸入關鍵詞:

給寶寶取名字:明星改洋名

  香港和大陸藝人最明顯的分別,第一件便是洋名帶來的明星效應。洋名象徵身份,身份由品位撐腰。

  你不會沒聽說過《臥虎藏龍》的玉嬌龍本來屬意舒淇擔綱,但基於種種原因改為章 

子怡走馬上任。最後,該片雖有周潤發楊紫瓊兩顆國際巨星高照,但被廣泛談論的還是新人章子怡。尤其在歐美。「章子怡」的英文發音無疑對外國人是一次唇舌的考驗,但那相對的難度並沒有消減他們把這名字叫完又叫的興致——經過十年有多的把Gong Li(鞏俐)叫得朗朗上口,現在稍稍被Zhang Zi Yi折騰一下,牙齒和舌尖辛苦一點,然而換來另一番異國情調,應該也是值得的。

  另一個經常被外國人放在嘴邊的女明星是張曼玉。但對於他們她不叫Zhang Man Yu,卻是Maggie Cheung。香港人大陸人台灣人也慣了叫張曼玉做Maggie,Maggie是洋名中「瑪格烈特」的?稱,就像男名中「標」是「威廉」的簡稱。你可以說,張曼玉的洋化(高貴)形象在某程度上便是由名字奠定的。其它港星的氣質各有千秋,也有不同的洋名:張柏芝叫Cecilia,關芝琳與梁詠琪是Gigi,陳慧琳是Kelly,鄭秀文是Sammi,楊千女華是Liriam。至於男方,張學友是Jacky,劉德華是Andy,黃秋生是Anthony,梁家輝和梁朝偉則是Anthony的簡稱Tony,黎明是Leon,而當我一時想不起曾志偉到底可有英文名字時,一室的同事大聲叫起來:Eric Tsang。

  現在你該明白我想印證什麼了吧——香港和大陸藝人最明顯的分別,第一件便是洋名帶來的明星效應。

  然後是它們如何成為品牌。

  我知道趙薇叫Vicki。只是在我不清楚Vicki最後的字母該是i還是y而向一位女生請教時,她的答覆是那麼理直氣壯:「不知道,我聽都沒有聽過!」如果換了我不清楚的是Sammi,她必然很快便告訴我最後的字母是i,不是y。因為對她來說(也是對很多很多的人們),Sammi等於鄭秀文。也因為這個等號,好多好多喜歡鄭秀文的人都會想由名字開始跟她看齊,只不過他們不會將中文名改成「秀文」,卻是喜孜孜地叫自己「Sammi」。

  自從鄭秀文走紅後,我認為「Sammi」的行程也看漲許多——縱然改這名字的人未必知道它的出處(Samantha)或Sammi為什麼會如此受到寵物小狗主人的垂青(你可以上網看看)。我甚至頗為肯定,許多人會認為這名字不論出自何處,它的意義也不會大過目前它是鄭秀文的洋名——還是「商標」?換句話說,把自己叫Sammi的女孩子們,不單多了洋名旁身,更是感到與有榮焉,恍似身上穿了時髦的名牌。

  而到目前為止,這恰恰便是香港和大陸明星的第二個分別:港星藉洋名向群眾滲透了他們的「個人風格」,而這些「風格」大多數都不是建立在他們的個性上,卻是有幾走在fashion潮流的尖端。

  我的意思是,港星的洋名(特別是女生)之所以變成品牌與商標,其實也是刻意的經營。每次當她們的洋名以商標的方式出現在唱片封套上,配合時髦的服裝與攝影,完全便是一幀品牌廣告。假如那幅圖像本來便是廣告,如推銷手機,電話或攝錄機,她的名字儘管不會與商品斗大,但因為經過長期的潛而默化,她的形象便已等同了她的signature(簽名式)。洋名象徵身份,身份由品位撐腰。因此,Sammi作為洋名(商標)遠比Miriam更被大眾受落是一點也不難理解的:在「摩登」、「型」的層面上較量,鄭秀文大抵會被公認勝楊千女華一籌。

  然而走在潮流更前一線的莫文蔚——她擁有比鄭秀文更模特兒骨架的身材,在性感的演釋上比梁詠琪陳慧琳更大膽——卻並未因人氣愈來愈旺而順帶把洋名Karen一併帶進「名氣殿堂」(Hall of Fame)。有人說是「Karen」的聯想力太平淡,聽起來似中學女生或上班粉領族,與架勢十足的莫文蔚相差太遠,所以沒法變成潮流指針。我卻有另一種想法:莫小姐雖是道地的香港女,但她真正走紅不是始於香港,卻是台灣。香港人有不少把她視為國語人,只要一跟國語掛勾,大家便會想到土氣。而不管莫小姐台上台下是有著多麼濃厚的明星味,香港人仍舊無法拋開他們的殖民地情結:情願張起口來半鹹不淡,也不要發音正確字正腔圓——香港人一般雖不見得英語都講得好,但對普通話卻有著十分微妙的排斥傾向。

  先在台灣和大陸走紅的莫文蔚,因此不免在回歸香港的路途上遇上一點點的障礙——雖然她也有個洋名,但由於文化和身份認同的問題而無法產生應有效應。若我是她,乾脆便把商標改成Muo Wen Wei,帶頭消弭港星和大陸明星在品牌效應上的差別,從此在大中華地區自由行。

給寶寶取名字:明星改洋名相關內容
取名免費測名字
男孩取名大全
女孩取名大全
英文名字大全
免費取名參考
性格測試命理分析
取名網取名參考
取名網黃歷萬年曆
取名網實用查詢
情侶測試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