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穡
簡體:穡
繁體:穡
讀音:se
拼音:se
部首:禾
五行:木
穡
(形聲。從禾,嗇聲。聲符有表意作用,見前。本義:收穫穀物)
同本義 [harvest;gather in the crops]
穡,谷可收曰穡。--《說文》。按,穡即嗇之後出字。
土爰稼穡。--《書·洪範》。王肅注:「種之曰稼,斂之曰穡。」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詩經·魏風·伐檀》
又如:穡民(農民);穡地(農田);穡臣(古代稱管理農事的大臣);穡督(謂督導農事);穡養(謂退隱務農)
通「嗇」。節儉;愛惜[use sparingly]
貶食省用,務穡勸分。--《左傳·僖公二十一年》。杜預注:「穡,儉也。」
大國省穡而用之。--《左傳·昭公元年》。注:「愛也
穡(穡)se
⒈收割莊稼:不稼不~。
⒉〈古〉通"嗇"。節省。
穡字編碼:
五筆98:TFUK 倉頡:HDGCW 四角號碼:24961 UniCode碼:U+7A51 規範漢字編號:6123
穡字出處:
[康熙字典]:頁860第04
起名字典:
穡
本義指收穫穀物,也有節儉,愛惜的意思。(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20次)
康熙字典:
穡
康熙筆畫:16畫
se
1<動>收穫莊稼。《伐檀》:「不稼不~,胡取禾三百廛兮。」
2<動>通「嗇」。吝惜;節儉。《左傳?昭公元年》:「大國省~而用之。」
【穡人】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