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逋
簡體:逋
繁體:逋
讀音:bū
拼音:bu
部首:辶
五行:水
逋
(形聲。從),甫聲。逋的原始意義是奴隸逃亡。本義:逃亡,逃跑)
同本義 [abscond;flee]
逋,亡也。--《說文》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書·牧誓》
於伐殷逋播臣。--《書·大誥》
為天下逋逃主。--《書·武臣》
六年其逋。--《左傳·僖公十五年》
狼失聲而逋。--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又如:逋臣(逃亡的大臣);逋逃藪(逃亡的罪犯或流亡者聚集的地方);逋客(逃亡的人;避世的人)
拖欠,欠稅 [be behind in payment]
逋租宿債勿復收。--沈約《宋書》
又如:逋債(拖延付債);逋租(拖欠租稅)
懈怠;拖延 [slack
逋 bū
1逃;逃亡:~逃。
2拖欠:~債。
逋字編碼:
五筆98:SPI 倉頡:YIJB 四角號碼:33302 UniCode碼:U+900B 規範漢字編號:4467
逋字出處:
[說文解字]:編號1172,第02卷下,部第82字 [康熙字典]:頁1257第08
起名字典:
逋
指拖延,拖欠。(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30次)
康熙字典:
逋
康熙筆畫:14畫
bū
1<動>逃;逃亡。《中山狼傳》:「狼失聲而~。」
2<動>離開。《後漢書?劉陶傳》:「使男不~畝,女不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