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胙
簡體:胙
繁體:胙
讀音:zuo
拼音:zuo
部首:月
五行:金
胙
(形聲。從肉,乍聲。本義:祭祀用的肉)
同本義 [sacrificial meat]
胙,祭福肉也。--《說文》
夏曰福胙。--《爾雅》
王使宰孔賜齊侯胙。--《左傳·僖公九年》
徹王之胙俎。--《周禮·膳夫》。注:「主人飲食之俎皆為胙俎。」
祝鳧已疵獻胙。--《管子·小問》
太子祭於曲沃,歸胙於公。--《左傳·僖公四年》
將軍胙土分茅。(古代帝王分封諸侯,用五色土築壇,一方一色,分封某方的諸侯,就用白茅包取某方的土,連同祭肉授給他,這就叫做「胙土分茅」。)--清·邵長蘅《青門剩稿》
又如:胙肉(祭祀時供神的肉);胙侑(賜以祭肉,
胙zuo
⒈〈古〉祭祀用的肉。
⒉賞賜。
胙字編碼:
五筆98:ETHF 倉頡:BHS 四角號碼:78211 UniCode碼:U+80D9 規範漢字編號:4283
胙字出處:
[說文解字]:編號2657,第04卷下,肉部第76字 [康熙字典]:頁978第19
起名字典:
胙
暫無。(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0次)
康熙字典:
胙
康熙筆畫:11畫
zuo
1<名>祭祀用的肉,祭後分送給參與祭祀的人。《後漢書?鄧彪傳》:「四時致宗廟之~。」
2<動>賞賜。潘勖《冊魏公九錫文》:「~之以土。」
3<動>通「祚」,賜福。蘇軾《孔北海贊序》:「天若~漢,公使備,備誅操,無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