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旌
簡體:旌
繁體:旌
讀音:jīng
拼音:jing
部首:方
五行:金
英俊佳人,上下敦睦,温和慈祥,成功隆昌,环境良好。
旌
(形声。本义: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
同本义 [banner]
旌,游车载旌析羽。--《说文》
位所谓緌有虞氏旌也。--《礼记·明堂位》
建旌提鼓。--《国语·吴语》
又如:旌旄(古代用牦牛尾与羽毛装饰的军旗,或代指各种旗帜);旌羽(旌旗。因有羽饰,故称)
古代旗的总称[flag]
旌蔽日兮敌若云。--《楚辞·九歌·国殇》
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资治通鉴》
又如:旌旃(泛指旗帜);旌幡(泛指旗帜);旌帜(旗帜);旌幢(旗幡);旌头(旗杆顶端的矛头)
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节[tally]
王婆道:“眼望旌节至,耳听到消息。”-
旌jīng
⒈〈古〉用五色羽毛装饰的一种旗子:建~提鼓。又是旗子的通称:~旗招展。
⒉表扬:以~其美(美:美德)。
⒊[旌表]〈古〉使用树立牌坊或挂匾等表彰遵守封建礼教的人。
旌字編碼:
五筆98:YTTG 倉頡:YSOHM 四角號碼:08215 UniCode碼:U+65CC 規範漢字編號:4942
旌字出處:
[說文解字]:編號4263,第07捲上,×部第5字 [康熙字典]:頁483第19
起名字典:
旌
指用五色羽毛裝飾的一種旗子。後也引申為表揚,如以旌其美。(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2730次)
康熙字典:
旌
康熙筆畫:11畫
jīng
1<名>古代一種飾有犛牛尾和五色羽毛,用於指揮和開道的旗幟。泛指軍旗。《赤壁賦》:「舳艫千里,~旗蔽空。」《國殤》:「~蔽日兮敵若雲。」
2<動>表彰。《五人墓碑記》:「且立於石於其墓之門,以~其所為。」
【旌麾】⒈帥旗。⒉借指軍隊。
【旌節】古代使者所持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