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輕易地就能發現,陶瓷行業不僅在陶瓷產品的製作工藝上遠遠高於過去,就連陶瓷產品名稱的數量都能是過去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裡陶瓷產品使用過的名稱的總和。因為現如今的陶瓷企業幾乎每個月都會有新產品推出,一推出都會有幾款不同的系列,全拋光仿石、半拋光防石、板岩、木紋等等等等。而不同系列的「磚頭」就要取不同的名字,據一個在陶瓷企業做策劃的朋友說,他曾在一天之內給其公司的陶瓷產品取了68個名字。而且這些名字不僅不能跟自己公司的產品名重複,還要有區別於其他陶瓷產品的名字。既不能崇洋媚外又不能太中國化(那樣俗);既要有高品位感又不能不食人間煙火;既要朗朗上口又不能庸俗常見。總之就是很難讓老闆滿意。現在陶瓷企業市場部的策劃人員只落得給產品取名稱的地步,真是值得我們回味。
不過名字而已,用得著花這樣大的心思為產品命名嗎?給產品取名字既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然而為什麼各個企業都樂此不疲的要為產品起個易於傳播、朗朗上口的名字呢?人們總說佛山的陶瓷企業繁多,陶瓷新品產量巨大,推出週期短。倘若名字取得不好,不能令人耳目一新,其產品就不能脫穎而出,只能是一現的曇花,很快被人遺忘,湮滅在商場的戰火中。可是真是這樣嗎?實則不然,陶瓷產品名目繁多的背後隱藏著一個無言的病痛———陶瓷行業產品真正創新的匱乏。其實,產品的命名只是商業戰爭的開端部分,真正重要的環節還是在產品的質量上。再好聽的名字如果質量不過關,仿古磚就是仿古磚成不了「落日黃河」。若僅僅在產品的名字上下功夫,那只會讓消費者慢慢反感。因為消費者不是傻瓜,你不可能一種防石磚前一個月叫「錦繡年華」過幾個月就叫「秀外慧中」!
產品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