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絀
簡體:絀
繁體:絀
讀音:chu
拼音:chu
部首:
五行:金
絀〈形〉
(形聲。從糸,出聲。本義:深紅色)
同本義 [deep red]
絀,絳也。--《說文》
卻冠林絀。--《史記·趙世家》
不足 [inadequate;insufficient]
然,其短長優絀,不盡出於一軌。--清·馮俊《謀臣論》
我們山西沒有外銷的款子,所以有些事情絀於經費,都不能辦。--《官場現形記》
又如:相形見絀
絀 〈動〉
通「詘」。屈服;制服 [surrender;check;subdue]
范雎絀白起,公孫弘抑董仲舒,此同朝共君寵祿爭故耶?--《潛夫論·賢難》
通「黜」。廢除;貶退 [dismiss]
不孝者,君絀以爵。--《禮記·王制》
世子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
絀 chu不足;不夠:相形見~。
────────────────—
絀chu
⒈不足,不夠:錢已~。相形見~。
⒉〈古〉通"黜":廢~。
絀字編碼:
五筆98:XBMH 倉頡:VMUU 四角號碼:22172 UniCode碼:U+7ECC 規範漢字編號:4080
絀字出處:
[康熙字典]:頁944第25
起名字典:
絀
暫無。(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0次)
康熙字典:
絀
康熙筆畫:11畫
chu
1<名>縫。《史記?趙世家》:「黑齒雕題, 冠秫~,大吳之國也。」
2<形>不足。
3<動>通「黜」。貶退,罷免或降職。
qū
<動>通「詘」。屈服。王安石《贈司空兼侍中文元賈魏公神道碑》:「責以信義,告之利害,客~服不能發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