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家小餐廳吃飯。說是小餐廳,卻有個「大名」:嬴喜食府。估計著起碼也得有2000平方米的覆蓋面積,沒想到是一個70平方米的「玲瓏館」。也有些餐廳,很大,卻有著小館子的名字,比如「姜仔鴨」,其實是個15000平方米的海鮮廣場。
餐館名字其實和人名相似,有稱號自然有講究。其實在早先,餐館無非是「樓」、「居」、「園」等,並且按照等級嚴格劃分,於是有了「八大樓」、「八大居」,風流早被雨打風吹去,這些老店如今所剩無幾。
平時在北京街頭經常能夠見到一些古怪有趣的餐館名字,如有個賣羊蠍子的曰:「後悔羊蠍子」,餐館還有一副對聯:來了就後悔,後悔沒早來。還有一家小飯館,名叫:「飯是綱」,「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把點兒詞全用在這了。後海有家餐廳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叫「與食巨近」。前幾年,loft風格流行時,餐館總是帶個「酷」或者「庫」,如「藏酷」、「粉酷」、「面酷」、「糧酷」、「食庫」此類等等,到現在,「某庫」都不如李寶庫有意思了。
一些藝術家,或有點文藝細胞的人開店,總要講究個格調,名字就是最好的招牌。詩人二毛開的店名字叫「天下鹽」,開闊的情境就有了,這個名字有典可查,耶穌曾對他的門徒說:「你們要做天下的鹽」。而畫家遲耐開了家楚地菜,名叫「山鬼塢」,聽著陰森,其實來自《楚辭》:「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山鬼本意是一個女神。而以前大山子藝術區,有家法餐名曰「八十座」,不過是指這裡有80個座位。
人們還樂於省略遊戲,把幾個字簡稱為兩個字,「第二燈泡廠」可以簡稱「二泡」,「三個貴州人」也可以簡稱「三貴」,小資集中地的「雕刻時光」也可以簡稱為 「雕光」,拆掉的文藝骨幹集中營「幸福花園」總被人們稱作「幸花」。這些類似於行話,在小圈子裡流行,你千萬別以為「三貴」就是吳三桂,也別把「雕光」當成「雕牌光潔劑」。就連金鼎軒這樣的館子,都有人管它叫「金鼎」,幸虧「西海魚生」沒有被簡化,要不就成了「犧牲」了,而方力鈞開的「茶馬古道」要是簡化為「茶道」,也沒有人以為這是中餐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