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文化發展的最根本的問題是企業文化的中國化。胡平在《企業文化》一書的序言中指出: 「 中國的企業文化在與國際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還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那部分。要想發展、繁榮中國的企業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國內外企業文化的優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們好的傳統繼承下來,在融合的過程中創新,實現兩種文化的對接和超越。 」 由於東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企業的經營管理哲學方面,存在一些差別。比如,英美國家的企業比較強調 「 理性 」 管理,注重規章制度、管理組織結構、契約、個人奮鬥、競爭等的作用。而東方的企業則更強調 「 人性 」 的管理,如強調人際關係、資歷、群體意識、忠誠、合作等的作用。換句話說,在是以理性為本,還是以情感為本;以物為本,還是以人為本的問題上,英美企業管理和東亞企業管理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從而也形成了兩種不同的企業管理模式。這兩種管理模式雖然也互相借鑒,取長補短,但是由於母體文化不同,它們不可能完全趨同。這裡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對東亞企業管理模式的影響越來越大。日本的企業正是在堅持其固有的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創造了一種嶄新的企業管理模式,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傳統的東西是一種永恆的東西。從經濟的角度說,每一個時代都必然要遇到前人留給他們的生產力、資金和環境。如果我們擴展一下就會發現,每一代人除了必然遇到前一代人留給他們的經濟因素,而且還會遇到政治的、觀念的、行為的、生活的等各種因素,這些因素的綜合就是傳統。不管人們喜歡不喜歡、願意不願意承認,人們總是生活在傳統中。 「 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除去其個體的特性的差異之外,都是對他們出生前人們就一直在做、一直在想的事情的近似的重複。 」 希爾斯講: 「 無論一代人多麼有才幹,多麼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無論他們在多大的規模上表現得多麼輕率冒失和反社會道德,他們也只是創造了他們所使用的和構成的這一代的很小的一部分東西。 」 雖然轉型時期和知識經濟時代給人類的創造力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個人的作用也因社會系統處於分叉階段而隨之增大,但是,我們還是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不能高估了包括我們在內的任何一代人的創造力,不能低估了傳統在人們現實生活中的永恆性和慣性。
傳統是歷史長期的積澱,是一個民族寶貴經驗的結晶,是一筆十分豐厚的資源,是轉型社會進一步發展和創造的基礎。任何發展都是在一定基礎上的發展,任何創造都是在特定前提下的創造。 「 人的創造力很有限,而真正的創造又需要靠傳統的構架才能進行,於是,當各種權威發生危機而解體時,個人所依據做決定與創造的資源就少了,因此,獨立判斷力便逐漸萎縮。 」 轉型社會是需要巨大創造力的社會,傳統提供的創造資源,正是人們建設有民族特色的市場經濟社會的寶貴財富。日本民族把他們傳統的東西融合進現代社會,建立了日本特色的市場經濟社會的實例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社會,也應當充分利用自己民族優秀的傳統資源。對此,中國的學術界已有深刻的見解,認為中國思想家們的文化創造離不開自己的傳統。
文化學者龐樸早在八十年代末就談到過文化繼承問題,他說: 「 我們政府提了一個口號:實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所謂 『 有中國特色 ' ,是說不可能在一個空白的大地上建設一個抽像的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是在中國的土地上,在中國 10 億人口中實行的,不管怎樣要具有中國特色,而且要一定具有中國特色。 」 龐樸說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飽含著深厚的激勵我們去建設奮鬥的精神力量與道德基礎。他舉了一個胡適的例子: 「 譬如說胡適, …… 他提倡全盤西化,認為中國傳統一概要不得,但是他卻做過一首非常有趣的詩,這首詩說, 『 知其不可而為之,亦不知老之將至,識得這個真孔丘,一部《論語》都可棄。 '『 知其不可而為主,亦不知老之將至 ' ,這兩句都是孔子的話。第一句是強調一種道德力量,一種意志,這就是 『 人文主義 ' 中的優點部分。第二句話 『 亦不知老之將至 ' ,是說為理想、目標去奮鬥,奮鬥到什麼程度呢,不知道 『 老之將至 ' ,這是一種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像胡適這樣一個主張全盤西化的人,也認為中國文化在解決人的理想世界、人的內心世界上有很多好的東西。 …… 西方大機器的發展,使得人的內心世界空虛。因此,西方就有人提出要來東方找尋些什麼東西。東方、中國傳統文化裡面所包含的關於人的理解、人的內心世界的這樣一些東西,對於彌補西方,或者說對於我們未來還是很值得保留的。我們不要忘記傳統中不足的部分,但是也不要把傳統中的好的東西一概扔掉。 」 歷史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全面的過程,既體現了學習西方對於我們有用的東西,又繼承了傳統裡面對我們有用的東西。
韓國學者李文永也在《〈論語 · 孟子〉和行政學》一書中,深刻地闡釋了對傳統的理解: 「 一個民族也是這樣,繼承了過去優秀的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