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中國知名企業商標屢被海外搶先註冊或引發商標官司的事情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今年3月,海信集團剛剛就商標問題與博世-門子達成和解,5月,海爾又在德國與德國通訊對簿公堂,最近相同的麻煩又落到了新科、康佳和德賽身上。這3個商標在俄羅斯遭到一家名為「莫奧斯泊羅夫」的公司的搶注。
此前,類似的事情已經發生過不少,卻沒有引起我國企業的足夠重視:「英雄」在日本被搶注;「大寶」在美國、英國、荷蘭、比利時被搶注;「紅星」二鍋頭在歐盟、英國被搶注;「安踏」、「大寶」、「六神」、「小護士」等也都難逃厄運……
中國企業: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國家商標管理部門最新公佈的統計數字顯示,我國商標國外搶注案件每年超過100起,主要涉及化妝品、飲料、家電、服裝、文化等多個行業。目前,約有15%的國內知名商標在國外被搶注。而且,鑒於國際規則,這些企業只能「啞巴吃黃連」。
那麼,什麼原因造成海外搶注者都來爭搶中國商標呢,為什麼中國企業沒有在境外進行商標註冊呢?究其原因,企業商標意識淡漠、不懂得國際商標法則、不捨得長遠投資是根本。據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的資料顯示,2003年,我國企業在其他國家商標局申請國際註冊的總量不超過3000件,而國外企業在我國註冊的商標數量卻有上萬件。2004年,世界品牌實驗室公佈的「中國500個最具價值的品牌」中,有46%未在美國註冊,50%未在澳大利亞註冊,54%未在加拿大註冊,而在歐盟的未註冊比率更是高達76%。由於我國企業對國際貿易的遊戲規則不熟悉,給了競爭對手以可乘之機。為此,中國商務部的專家曾向國內企業發出警告,提醒他們積極採取對策,否則今後在境外的投資將受到影響。
採訪中,對商標問題關注已久的業內人士田恆先生告訴記者,中國商標遭搶注的問題,除了我國企業自身的原因外,也存在競爭者惡意搶注的行為。他分析說,從近年來各種搶注案例中不難發現,這些搶注大都屬於主觀惡意性非常明顯的搶注行為。比如泉州企業的17件知名商標曾被海外同一人搶注,其申請的商標中文名稱和部分商標的圖形與泉州企業的完全一樣。海外企業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有兩點:一是阻止中國公司進入該國市場;二是借此牟利。所以,國內企業對此應高度警惕,應該說商標搶注已經成為目前世界市場商戰中的一種新武器。
品牌短視: 損失的不只是商標
有專家稱,內地商標已進入了被境外搶注的高峰期,預計這種情況將至少持續五年。大量知名品牌被搶注,會給中國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不僅經濟利益上損失慘重,長久積澱起來的品牌效益也將毀於一旦。
知名商標一旦被搶注,中國企業就面臨著兩種選擇:不奪回來,可能被訴侵權或退出已有市場的命運;奪回來,則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一些境外商標註冊公司或個人,利用商標的地域性限制,對中國知名商標進入市場的可能性進行預測後,花少量註冊費在境外搶先註冊,然後進行商標倒賣。他們或以侵權之名起訴以獲得賠償,或索要巨額商標轉讓費,還有的要求按銷量提成作為進入本地市場的許可費。比如深受日本消費者喜愛的上海英雄牌金筆,其商標在日本被日商搶注,從而需要按英雄牌金筆在日本的銷售量向日商支付5%的費用,致使中方在日本的代銷商因無利可圖而停止代銷。在加拿大,近年來甚至成立了「老字號商標轉讓公司」,專門做中國老字號商標的「買賣」。
北京一家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的律師以中國近200個商標在澳大利亞遭大規模搶注為例,分析了商標被搶注可能產生的兩大惡果:一是被搶注商標的企業產品在銷往當地時會出現障礙,產品不能以原有的商標進入當地市場,只能另換商標,這將對企業已有的無形資產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給企業經營增加成本;二是搶注的公司可以合法地把自己的產品冠以搶來的知名商標,大搖大擺地進入世界市場,擠壓被搶注商標企業的市場開拓空間,擾亂被搶注商標企業的市場銷售秩序,嚴重損害被搶注商標的企業利益。
監測預警: 商標觀念需更新發展
商標是企業產品的護身符,防止商標被搶注的關鍵是有強烈的商標意識及商標註冊的超前意識。商標「搶注」,關鍵在於一個「搶」,因為商標是一個企業的標誌,對一個企業的利益來講舉足輕重。那麼,為什麼中國的企業卻如此漠視自己商標的國際註冊呢?
北京集佳商標事務所的律師表示,在我國,一些企業患有「商標短視病」:有的認為自己的商標知名度還不夠,註冊為時過早,想等出了名再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