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消費心理學研究表明,顧客的購物衝動,有時並不完全是由商品本身引起的,而是與購物時周圍的環境和氣氛有很大關係。一種令人愉快的外界氣氛,能激發人的購買慾,而一種不愉快的氛圍,則只會使顧客及早離去。故此,商家才不惜花費大量資金對商品進行各種包裝,對店舖的門面和內設進行各式裝飾。然而,他們卻常常忽視了一個最重要的裝飾──產品或店舖的名字。對於一個店舖來說,它的名字對顧客造成的影響,決不亞于于那些金碧輝煌的內外裝飾。對於一種產品來說,擁有一個充滿魅力的名稱,其積極作用遠非包裝和宣傳所能替代了的。
一、給公司或店舖取名要符合大眾心理學
某市有一位個體戶開了一個臘味店,他給店舖取名為「人和」,其用意取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用意不錯,「和氣生財」嗎。然而,當他將招牌掛上開始營業後卻發現,儘管他出售的臘味在價格、質量方面都是很有競爭力的,可顧客來得就是稀稀少少。一個月下來只收入了兩百多塊錢,這樣下去,恐怕連本錢都要賠光。後來經人點撥才明白,問題就出在招牌上。因為人們常會將「『人和』『臘味』」讀成「『人』和『臘味』」這確實有些讓人毛骨悚然:人和「臘味」一起賣,莫不是孫二娘開店賣人肉包子之類,人肉做成的肉乾?雖然明事理的人也知道,這店不至於是一個江湖黑店,但是既然店名讓人噁心,誰還願意進去呢?
一個公司或店舖有一個什麼名字,這是它的一個招牌,對於它的客戶來說,人們總是先看招牌,然後才決定是否有必要與它商談業務,購買它的商品。當一個公司或店舖在外開戰業務活動推銷產品時,客戶們通常對它並沒有很多的瞭解,沒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總經理或老闆是誰,它的資本有多少,經營規模有多大,在這種情況下,最初的業務聯繫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就與它的名字有關了。無怪乎,許多人都不無感歎地說:「外地許多企業在與他們城區所屬企業聯繫業務時,總是先看『牌子』,牌子越大越響的,越容易成交。」
某市有一家塑料廠,原名「××市塑料四廠」,對外開展業務時,一直被人小看,不熟悉的客戶總是把它排在塑料一廠、二廠之後,而實際上,該廠的生產能力遠在一廠、二廠之上。後來,該廠改名為「運昌塑料廠」,不再有「老四」的含義。業務情況大有改變,訂貨單源源而來。
二、給新產品命名要以奇制勝
朱元璋與「珍珠翡翠白玉湯」的傳說,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其實,這「珍珠翡翠白玉湯」,就是幾片青菜葉、白豆腐加上點大米,這名字取得有多妙。
北京一家肉類加工廠,把豬頭肉加工成透明狀,橙紅透亮,美味可口。取美名曰「瑪瑙肉」,投放市場,大受歡迎,十分搶手,一時間供不應求。
廣東菜譜中有一道名菜「龍虎鬥」,其實那「龍」就是蛇,「虎」就是貓。「龍虎鬥」這個名字很響亮,試想若是取名為「蛇貓肉」,不僅少了貴雅之氣,只怕還會使人聞名遠避。
近些年,「洗面奶」的名稱流行越來越廣,對許多化妝品的暢銷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試想,如果不用「奶」而用「水」或「液」字,就不顯得那麼高貴了。
再如前幾年流行的什麼「太空服」、「南極鞋」等,都是以奇制勝的典例。還有一些專取「惡名」的也應劃歸此類。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四川的「麻婆」豆腐,還有諸如「王麻子」剪刀等等。
三、對跨國商品命名──譯音的學問
某年,在香港市場上展開了一場由英國和法國對壘的洋酒傾銷戰。激戰的結果,英國的「威士忌」酒只賣出十七萬五千瓶,法國的「白蘭地」卻售出三百五十萬瓶,領先了整整二十倍。為什麼在日本和其它國家「威士忌」佔了「白蘭地」的上風,而在香港卻恰恰相反呢?經過調查分析,毛病就出在「威士忌」酒的中文譯名上。顧名思義,連「威士」們都要有所「忌諱」還有誰敢喝此酒呢?而「白蘭地」這個美名在講究文字之道的東方人眼中,佔盡了便宜,它充滿著詩情畫意,令人浮想聯翩,理所當然地受到了東方人的偏愛。
不僅洋產品在中文譯名上會產生命名失誤,中國產品在銷往外國時,也會犯同樣的錯誤。在這方面,由於取名不當而造成的產品滯銷的典型例子,莫過於「芳草」牌藥物牙膏漢語拼音的商標名稱了。當廠家將其投入國際市場時,卻無人問津,原來「芳」的漢語拼音「f an g」在英語裡恰好是「(毒蛇)之牙」的意思,這樣的牙膏誰還敢用?
不過,也有一些中西兼顧的好名稱。如北京的四通公司,「四通」在中文裡有「四通八達」之意,翻譯成英文,「四通」為「stone」的譯音,「stone」在英文裡的意思是「石頭」,有「堅實」之意。再如台灣有一家餐館,中文名為「老爺餐館」,譯成英文「老爺」變成了「royal」,意為「王室的、高貴的」,「老爺餐館」變為「王室餐館」,意思相近,讀音也相似近。
時下,各種洗髮水都被稱為「洗髮香波」,亦是追求一種貴而雅的品位。「香波」是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