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如今,沉睡已久的茶文化漸次復甦。故世事更替,滄海桑田,探究傳統的茶文化,便發現隱於茗事間的中國人的精神,諸多是寧靜淡泊,指向自然,也往往是一種人生姿態。千百年來,茶葉逐漸南生北飲,廣為普及,以至漂洋過海,只是那茗間真情率性歷久不變,有多少盛世豪傑或草莽英雄如同過客,惟有茗者千古留名傳芳。
飲茶而傳世者,首推神農炎帝了,神農嘗百草歷百毒,飲茶而解,民間與方志皆有多樣傳說。一是神農困臥山中,有茶葉飄落於碗,浸泡於水,神農醒來飲,神情大爽,遂發現了茶,以後每遇毒銜茶解之。另一傳說,神農的肚子透明,能見腹中腸胃與吃食,為察各種草木性質,神農吃進各樣草木,細觀其變。待吃進茶葉時發現,此葉如帚,在胃間旋動,把腸胃清掃個乾乾淨淨,人頓時神情舒坦,腦清目明,身輕如風,神農給這枚葉子取名為茶。傳說的想像力,不亞於傳說,不服也不行。
茶聖陸羽,終身執著茗事。他是湖北天門人,一個遺孤,由竟陵龍蓋寺高僧智積和尚收養,悉心教育。以《周易》卜卦,佔得《漸》卦,卦辭言:「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就擇了二字定姓為陸,取名為羽,字鴻漸。(《文人與茶》,陳瑜著,華文出版社)陸羽少時即與智積和尚習得採茶與煮茶術,對茶產生濃厚興趣。
在唐朝的時候,茶風日漸繁盛,文人墨客以茶會友。但是,唐朝的茶跟今天的不相同。那時候的茶須加入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鹽等烹煮,主要講究它的藥用功能,陸羽著《茶經》開始倡導煎飲法。陸羽在天寶十四年(公元755)間游至浙江湖州專事研究茶葉,五年後隱居苕溪著《茶經》,此間被湖州刺史顏真卿召去編纂《韻海鏡源》,這功夫遼闊了視界,予《茶經》以許多文化注入。
陸羽生性執著,兩次拒從唐德宗賜官之命,他一生就得意於隻身往來野山雄川,問茶探水,煮水烹茗,以茶交天下朋友,然後吟詩著文。所以,今天到得諸多山林茶園,都說當年陸羽來過此地,拎了一把茶壺,煮水烹茗,喝得好生愜意,忘情不返或大讚其茶。只是陸羽傳了《茶經》,他一生的詩文大多散佚,就了無對證,感覺不論去了中國哪方山水,都像是循了陸羽足跡跋涉,有茶蹤者,皆有陸羽,每遇此境,心中是暗生愧意:就是不論怎麼走吧,為什麼都走不出陸羽?因此敢問世間飲者,誰能比過茶聖?
唐朝詩人盧仝著《飲茶歌》,他的聲名僅次於陸羽,舊時文人墨客,茗間高隱,都稱盧仝是茗中亞聖,而且好以盧仝自居,想來是他的人文關懷情結感動了人。他贊茶,且關懷採茶人:「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然而,盧仝的茶名遠揚,可能得益於他的「七碗主義」,大碗茶盧仝,他的豪情與牛飲,只有酒界詩仙李白可以相比,盧仝的七碗茶是: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飲茶歌》
飲茶能飲到此般酣暢淋漓的境界,盧仝茗中亞聖的地位也就可以當仁不讓了。盧仝又稱玉川子,他的家鄉河南濟源還有一個玉川泉,那是他曾經汲水煮茗之泉,關於這一點,現代人不論怎麼飲茶,條件優越的達官新貴,也是難以追隨的。現代都城,我除了在杭州河坊街旁的古井巷尚見到水井有水可飲以外,就只在山西洪洞縣的蘇三獄中見過井了,那井不及電線桿粗,石板鑿的圓井口,井沿有索痕,但那井中絕非善水。
今天的都城,飲水都來自自來水管,沒有人去命名一個玉川水龍頭。我在豐台住時,搞到了一包上品的西湖龍井,約有一斤,一時間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