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如我們人一樣,每部電影都有個屬於自己的名字。不過又和我們僅僅將姓名作為代號不同,電影的片名承載了更多的含義。有些片名叫得響亮,有些片名頗有回味;有些片名過目即忘,有些片名不知所云;有些片名錦上添花,有些片名拖了後腿……就拿最近網上好評如潮的《賽德克·巴萊》來說,許多觀眾就因為這雲裡霧裡的名字錯過了這麼一部讓人血脈賁張的電影。看來,給電影起名字,還真是門學問。
公式1
爛片+好片名=奇跡
有些電影,要說影片質量,真不怎麼樣,不過偏就湊巧取了個好名字,結果「化腐朽為神奇」,吊足觀眾的胃口,讓觀眾心甘情願打開荷包,票房還真不錯。
案例一:《孤島驚魂》
驚悚片名吊胃口
去年有部電影叫做《孤島驚魂》,說到演員陣容,不得不承認,男一號陳小春並非絕對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女一號楊冪雖然在電視上已經火了兩年了,但在拍這部戲的時候,依然算是電影圈裡的新人,能吸引到愛看電影的觀眾人數也是有限的。至於情節,在某電影論壇上,網友們居然只給出了3點幾分的評價,要知道,最高分可是10分。一位叫做「迦夏御靈」的網友在看完影片之後「吐血評價」,「真不知道這編劇和導演到底是憑借怎樣的勇氣敢給觀眾奉獻這樣一場坑爹的盛宴」,還有網友「電影小癡」直白地評價道:「有一種爛,叫做無以復加……」
儘管觀眾對這部電影各種吐槽無力,但絲毫沒影響人們「前赴後繼」掏出荷包裡的錢去電影院裡體驗驚悚的心情,就算看完後大呼上當受騙的聲音此起彼伏,可依然有觀眾說,衝著這片名就想去看看,究竟怎麼「驚魂」了!
一部投資不到500萬元人民幣的電影,就算前有《武俠》後有《變形金剛》,最終依然收穫了9000多萬的票房,創下了國產驚悚片的最高票房記錄,有業內人士指出,片名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突出了驚悚片的類型,讓觀眾一目瞭然。本來恐怖片一直就有「死忠」的粉絲,自然也就有票房了。
案例二:《三槍拍案驚奇》
打著類型片的幌子吸引人
要說《三槍拍案驚奇》,這名字聽起來就很有點讓人好奇。片名裡有個「槍」字,聽起來有點動作片的感覺,「拍案」,似乎又有點犯罪片的味道,這一「驚奇」,好像又帶了點驚悚片的風格,總之,都能找到點帶著狂野類型片的氣息吧。
於是,衝著這片名,又衝著張藝謀在奧運會之後推出的第一部作品,觀眾們毫不猶豫地掏錢買票了。誰料,看完之後觀眾們後悔了。當觀眾們看到佟掌櫃的臉、客棧的門時,還有人恍惚以為,又到了「武林外傳」裡的「同福客棧」啊!當然,還有不少觀眾有種大呼上當的感覺,「桃桃林林」猛然醒悟,「這是一個拉長了的小品啊!」「荔枝超人」哭著說:「是部不大好笑的喜劇啊!」有觀眾「蔻蔻42」毫不留情地說,「基本上就是段子、小品加雜技!」「劉老根大舞台年度聯歡會!」
就算各種批評的聲音此起彼伏,不過觀眾們對這部電影的興致依然十分高昂,不得不說這片名真的為這部電影打了很好的掩護,所以不少觀眾揣著看類型片的心,結果只有看二人轉的命。可是,千萬別小看了,人家的票房依然有2億多元人民幣哦。
公式2
好片+爛片名=杯具
對於一部電影,「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宣傳方面的大忌,而有些電影,看過方知是部好片,不過要是沒有口口相傳的口碑,衝著那不知所云的片名,可能真沒有幾個人願意花錢買票進影院,那可真是「杯具」了。
案例一:《賽德克·巴萊》
文化差異太大難理解
最近,有院線發起了「拯救賽德克」的活動。電影那麼多,為何就偏偏要拯救這一部?因為不少看過這部片子的圈內人、媒體人都「交口稱讚」,可是它的上映成績卻十分不理想,在最初上映的5天內,全國票房不過400多萬元,面臨即將下線的尷尬。
為何一部好片如此受冷?不少網友分析,片名不知所云就無法吸引人。相信有不少人都和筆者一樣,偶爾還會叫錯這部電影的名字。所以,我們不難理解,有人稱它「奧特曼」,有人稱其「奧德賽」,有人叫它「巴克」……一部片名能引起如此多的誤讀,相信就不能只怪觀眾不上心了。
對導演魏德聖而言,單是片名就充滿熱血,因為「賽德克」意為「人」,「巴萊」意為「真正的」。然而,對更多的觀眾而言,他們可能並不熟悉台灣原住民的歷史,更不懂得他們的語言,有這樣一層文化的隔膜,又怎能指望大家能明白片名的含義。於是有不少網友給片名獻計獻策,有人說,要不叫做《那些年,我們一起打的鬼子》;也有人說,乾脆直接改成《真正的人》或《真正的英雄》也能明白;還有人說,就算叫做《賽德克勇士》,大家也能猜到可能與戰爭或者格鬥有關,就連影評人周黎明都坐不住了,他也直言「片名的確是一大障礙,改叫《阿里山300壯士》是庸俗點,但相信會有助於票房。事實上,我發現它的英文片名從直譯的Seediq Bale變成了Warriors of Rainbow(彩虹戰士)了。」
案例二:《殺生》
故弄玄虛沒興趣
五一檔,管虎的《殺生》和其他幾位國產導演合力以作品來攔截《泰坦尼克號》,雖說取得了些成績,不過也讓不少業界人惋惜,比如《殺生》,好多人都覺得票房其實可以再好點,可是這有點不明就裡的片名,卻坑爹了;有好多觀眾就說,光看這片名,雲裡霧裡的實在猜不透導演的心思,提不起興趣。
其實,早在這部片子送審的時候,就曾由於片名太血腥,被電影局要求改名,但終究還是以原名上映。不過隨著影片的上映,就有不少觀眾提意見了。有網友調侃,看到影片裡黃渤把一群牛趕來趕去,還不如改成管虎以往的一部片名《鬥牛2》得了,還有網友指出,這中文名取得還不如英文名有味道,用英文翻譯過來的「設計死亡」,聽起來還多一些黑色幽默的味道,反倒更吸引人。網友們見仁見智,不過票房也沒太大進展,就連影評人譚飛也調侃管虎道:「建議改名《長壽鎮上的男女老少如何逼死了一個瓜娃子》」。
有網友指出,一部影片的快速消費週期大致在7天左右,整個推廣期其實就是一個建立片名品牌的過程。但像《殺生》這樣的項目,連名字還沒來得及成型消費週期就過去了,還有網友分析說,《殺生》反映出來的問題,就是有些導演拍片前可能就沒有仔細考慮過目標用戶是誰,怎麼描繪他們,怎麼吸引他們。
公式3
好片+好片名=搶錢
有人要算命取個好名字,無非就是圖吉利事事順利;影片取個好名也不外乎這個理兒,要是本身就是部好電影,又取了個對的名字,那就是錦上添花,導演還不笑著數錢偷著樂才怪。
案例一:《讓子彈飛》
緊扣核心簡明扼要
在《讓子彈飛》之前,姜文拍了好幾部口碑不錯的文藝片,可是片名也有稀奇古怪看不懂的時候,比如《太陽照常升起》,也難怪當時票房不甚理想。不過自從有了《讓子彈飛》,姜文的作品已經不再是只有口碑的傳說了,人家也是絕對商業大片的導演了。
單是看這片名,就能感受到姜文外露的霸氣。之所以電影取這名字,其實是源自其中很重要的一句台詞,在片中姜文、葛優等人的角色在不同場合都會說到「讓子彈飛」這句話,而且效果各有不同。同時,這個名字也透露出了片中的暴力元素和黑色幽默,正好張揚了姜文的性格,而「子彈」也預告了影片中會出現的戰鬥場面。電影裡的許多元素,都在片名上一目瞭然,觀眾當然也就可以各取所需,決定要不要看了。
其實當初這部電影本來想叫《火燒雲》,這個片名頗具大場面的畫面感,而且和片中火燒遍野的戰爭場景相吻合,不過似乎姜文對這過於「瓊瑤范」的名字終究不太感冒,最後作罷。
就算影片都過去兩年了,至今這「子彈」的霸氣依然存在。凡是只要沾上「讓子彈飛」,總能大書特書一番,而且也讓其他導演不得不「聞子彈而退避三舍」。
案例二:《非誠勿擾》
一目瞭然直奔主題
看看大街上、報紙上、網絡上的相親廣告,有幾個最後一句話不是「非誠勿擾」?所以,當馮小剛的電影上出現這幾個字的時候,觀眾們也明白了,原來這片子講的就是相親啊,還是那種必須得有誠意,最後估計也得有個結果的相親。當然,葛優和舒淇這醜男配美女的組合,也讓觀眾們好奇,他倆怎麼就相親到一塊去了呢?
要說這片名,取得挺結合現實的,在這年頭,剩男剩女越發多起來,要尋找生活中的另一半,相親已經成為不少人選擇的捷徑。本是件稀鬆平常的事,可一想到葛優歪著嘴壞笑的神情,卻拿著「非誠勿擾」的徵婚廣告,這反差帶來的喜劇效果立刻就出來了。所以,別看這片名只有四個字,卻傳遞出了馮氏喜劇的一貫帶點諷刺的特點,又與社會熱點結合勾起了觀眾對相親的好奇心,內涵豐富著呢,那還不買票去看看?
自從這部電影之後,「非誠勿擾」這四個字就火起來了,就算馮小剛要再拍電影,王朔做好了劇本叫《不省心》,馮小剛最後也改成了《非誠勿擾2》,沖這名兒,觀眾一眼就明白了,人家才會接著看!